回望2025开年之际,DeepSeek一鸣惊人,掀起了AI领域继Chat-GPT后的又一破圈狂潮,随后的Grok-3、Claude 3.7新一代模型持续将AI话题推向新高度。
然而,AI破圈的全民热议之下,却出现了一种现象——作为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,本最该与AI技术相伴而行的游戏领域,却尚未催生出如同“DeepSeek”般引起全社会热议的的标杆应用,反倒是以生成式AI为主的技术应用引发了业内人士以及用户的争议。
这种"技术期待与现实落差"的矛盾现状,不仅折射出AI与游戏深度融合的复杂挑战,更让"AI如何真正赋能游戏创作"成为开发者与玩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。
全球AI+游戏应用的现状分析
在前不久落幕的2025年游戏开发者大会(GDC)上,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议题。腾讯、网易、Roblox、DMM GAME等行业前沿企业皆就“AIx游戏”发表了不同方向的演讲。
据DGC发布的《GDC 2025 游戏行业现状》,大多数开发者(52%)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司工作。三分之一(36%)的开发者表示他们亲自使用AI,高于去年的31%。《2025年Unity游戏行业报告》也指出有79%的开发者对于AI在游戏开发中的应用持积极的态度。
《GDC 2025 游戏行业现状》
《2025年Unity游戏行业报告》
国内厂商也动作频频:中手游发布的2024年财报中提到2025年将持续探索AI+游戏的深度融合,并在游戏玩法的变革和创新上做更多试验;买量大厂三七互娱,在2024年投资超过5家AI技术公司;腾讯重组AI团队以聚焦于快速的产品创新及深度的模型研发,AI相关的资本开支有所增加。
尽管尚未出现“现象级”AI+游戏产品,但近两年游戏行业对AI的探索和应用明显加速,整体发展态势积极,海内外厂商在技术研究和应用落地方面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海内外如何多样化运用AI+游戏?
年初,一款AI制作的游戏点燃了一波AI+游戏的热潮。外网一位名为「levelsio」的博主运用AI 开发了3D多人网页游戏《fly.pieter.com》,据这位博主称,该游戏的代码100%是由AI Cursor和Grok 3编写。尽管成品略显粗糙,但其通过售卖内置广告位实现近30万元收益,成为AI游戏商业化的重要案例。
除此之外,DMM GAME旗下翻译公司DMM GAME Translate在GDC演讲中透露,他们正基于AI Agent重构全新本地化流程,目标是实现AI agents完成所有翻译,彻底革新传统 MT(机器翻译)+ PE(译后编辑)模式。
他们还列举了以下具体成果作为KPI:
● 建立 AI agents后,一天内交付100万字;
● 具有竞争力的价格,翻译成本低至 3 美分/字;
● 自服务开始之日起 6 个月内完成 50 个标题的翻译;
● 支持超过 10 种语言对,不包括日语 ;
● 部分客户可以直接发布AI 翻译成果,无需译后编辑。
这种快速、高效、智能、低成本的AI本地化方法为AI+游戏融合带来又一重要实例。
而国内游戏厂商也正积极布局AI+游戏,多家企业已设立AI专项实验室/工作室,在AI+游戏的实操落地方面展开精细化的探索。头部厂商尤为突出,持续拓展AI在游戏中的创新应用,在AI+用户体验上有不少亮眼表现。
去年7月,网易公测的《永劫无间手游》联合网易伏羲工作室上线了“能感知”、“会表达”、“懂执行”的AI队友,该技术集成了语音识别、语义理解、人设对话、语音生成、强化学习以及模仿学习等多项智能体能力,实现了与玩家的深度协作。
今年,腾讯旗下招牌游戏《王者荣耀》也投入了先进的AI队友技术,在“指挥官”训练模式内,玩家可以指挥AI队友,并且AI队友也会对玩家的指令进行语音、文字的回应。
图为AI队友对玩家发起的指令的反馈
前段时间,巨人网络宣布旗下社交推理游戏《太空杀》将正式接入DeepSeek 大模型技术,推出业内首创DeepSeek原生玩法“内鬼挑战”,在该模式内,AI将驱动八名玩家与两名真人玩家对战,运用AI智能体、实时交互、智能策略博弈机制等,重构游戏交互体验。
尽管“人机对手/队友”已是AI在游戏内屡见不鲜的应用方式,但近年来,各厂商在该方向上的进一步创新,也让AI在提升游戏体验方面有了更大的进展。
除了AI队友方面的体验升级,友谊时光通过自研模型训练游戏内关卡交互,使其能根据玩家操作习惯、地图设计及胜败原因,辅助玩家通关以提高其游戏体验,这项技术已运用在其储备项目《暴吵萌厨》中。
此外,腾讯的AI反作弊系统、《道天录》、《菇勇者传说》等大批量出海游戏提升AI素材投放量、Tap4fun的全AI生成女团模拟养成游戏《Top Girl》、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主打AI驱动角色实时对话的手游项目《Whispers From The Star》、多个游戏嵌入AI实现NPC和玩家自由对话......都是近年来AI在游戏领域多样化应用的实例。
从降本增效到取而代之,AI能做到哪一步?
在游戏领域,AI的应用与发展可以大致概括为三个递进阶段:
生产流程优化——AI辅助生产,通过提升效率来解决现有瓶颈,即“降本增效”;
体验优化阶段——运用AI改善游戏表现服务现有用户,实现从开发者到用户的AI使用转变;
产业变革阶段——AI在行业内得到深度运用和高度开发,进入行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层推动其革新。
从当前实践来看,AI技术在游戏领域的运用仍以生产流程自动化为主,包括游戏素材生成(美术、音频、剧情等)、运营数据分析及自动化测试、智能本地化等方面。在降本增效方面成效显著,以友谊时光为例,其2024年研发费用较2023年减少了5330万元。
而少数头部厂商凭借技术积累已进入体验优化阶段。如腾讯和网易开发的高智能AI队友显著提升了玩家在对局中的互动感,将AI直接落在了用户体验上,实现了从生产辅助到体验升级的关键跨越。不过,要实现产业级变革,仍需等待更具突破性的AI+游戏应用出现。
“代替人类从事高重复性、低创造力的工作”是AI在各个领域诞生之初被大众广泛认可的使命。
尽管现在AI+游戏的应用正提速增长,甚至出现了《fly.pieter.com》这样由AI编写代码而诞生并获利的游戏。但在游戏市场日益饱和,质量愈发“内卷”的现在,打造高品质游戏仍需大量人工投入。现阶段,AI与人工创作更多的还是共生关系,其价值依旧侧重在释放创作者的生产力,而非简单代替人类智慧。
2025年AI+游戏发展趋势展望
根据年初以来各大厂商在AI+游戏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应用范围,可以预测到2025年AI+游戏应用的趋势主要是这三个方面:
一是内容生产,包括美术制作、文字创作、配音等,尽管生成式AI的运用已是AI+游戏最为成熟的领域,但厂商仍在持续投入研发,主要基于两个考量:内容生成是AI与游戏结合最直接的切入点,且在实现降本增效和内容多样化生产方面有最显著的效果。以Tap4fun的《Top Girl》为例,这款AI生成的手游在美国市场取得了可观收益,印证了生成式AI的商业价值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二次元、乙女向等以角色内容为核心卖点的赛道,玩家对AI生成内容仍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。这种矛盾现状向厂商提出了新的课题:如何在利用AI降本增效的同时,妥善平衡玩家对内容质量的期待。这一平衡点的把握,将成为未来国内游戏厂商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。
二是自动化工具,包括投放买量、用户行为分析、智能本地化等。AI技术在广告素材生成、精准投放和ROI预测等方面已展现出显著优势,帮助厂商大幅降低获客成本并提升转化效率。然而,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导致创意同质化,如何平衡数据驱动与人工创意,成为厂商需要面对的挑战。尤其对于中小团队而言,构建高效的AI工具链同时保持内容独特性,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。
三是体验深化,即通过AI技术重构游戏核心玩法与交互模式。从动态叙事生成、智能NPC对话到自适应难度调节,AI正在为玩家带来更个性化的体验。但技术落地的同时,也需警惕"为AI而AI"的设计误区——真正的体验升级应服务于游戏性,而非单纯展示技术能力。目前,海外3A厂商在AI玩法创新上更为激进,而国内厂商则更注重商业化验证,这种差异化路径也反映出不同市场的需求特点。
尽管AI+游戏的应用处于尚未爆发的探索阶段,但随着AI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各大厂商在该领域的持续投入,2025年,或许会成为AI+游戏的新“起点”。